为什么蒸出来的馒头底部会是硬的 (蒸馒头发硬不松软怎么回事)

2024-03-03 5:23:16 体育资讯 admin

为什么蒸出来的馒头底部会是硬的?

馒头蒸出来是硬的原因:发酵时间过长;和面用水的原因;蒸馒头时放入时间的原因;馒头蒸熟着急拿出的原因;面粉原因。

馒头蒸出来硬邦邦跟手法有关系吗?

1、蒸笼内外温差较大,也容易造成馒头变硬。关火焖个5分钟左右,等锅内外温差不大了,再打开锅盖就可以了。但我们既使这样做了,也会出现1-2个硬馒头,这个目前还真不好解释。

2、发酵过度。因为给馒头进行整形有个先后顺序,可能先滚圆的馒头,有些发酵过度,而发酵过度的馒头,面团的筋力会有点泄,出锅的时候遇到冷气,也会造成迅速收缩。

3、很多人之所以这么多会失败,正是因为发酵过程没有到位,发酵必须要先后经过两次发酵。而且要注意馒头冷水上锅,如果塑形好的面团直接放到开水上去蒸的话,水蒸会导致酵母失效,蒸出来的馒头硬邦邦的。

4、馒头蒸熟后,不要立即拿出,可以关火后焖一段时间,等馒头温度降低后再把馒头拿出来,这样可以避免馒头底部发硬。

5、其实这种情况很常见,蒸出来的馒头没弹性,很硬,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发酵不足引起的,让面团没法膨胀导致的。很多人没有进行二次发酵,并且面也没有揉好。

6、蒸出来的馒头硬邦邦的原因有:和面时水份有点大;面团发酵时间过长;醒坯时间过短;馒头开锅的问题以及面粉的质量问题。和面时水份有点大。和面水时一定要适当,同时考虑季节气温,冬季和面要软一点,夏季要硬一点。

馒头不回弹怎么回事?

馒头不回弹有很多的原因。一,蒸馒头的面粉有问题 1,不是所有的面粉都适合蒸馒头,我就认为高筋的面粉不适合蒸馒头。适合包饺子。2,面粉质量有问题也蒸不出好馒头。现在这种情况可能是不多见了。

馒头不回弹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就是面团根本没有发酵起来就被制作成了生胚,生胚也没有经过二次发酵直接上锅蒸了。如果第一次发酵到位,即使没有经过二次发酵的馒头也会回弹,只是弹性不如经过二次发酵过的馒头。

如果没有回弹,第一由于馒头的水分比较多,第二由于馒头没有充分发酵好,然后没有充份熟透导致的。

馒头蒸好后不松软,没弹性,这种情况多数都是发酵不足,面团无法膨胀的原因。馒头蒸制过程中虽然有些膨胀,但发酵不足时,内部组织的支撑力远远不够,所以馒头熟了也不柔软,没弹性。

可能是酵母或者开水揉面的原因导致馒头没有弹性。

我第一回做馒头,做出来得也是没什么弹性,很实的一个馒头。主要还是发酵过程没注意好,特别是没有进行第二次发酵。另外,酵母并不是放得越多就越好,它的使用量为面粉重量的1%~2%时,这时的发酵能力是最强的。

为什么蒸出的馒头硬硬的,一点也不宣软?

馒头蒸出来硬邦邦的原因有:和面时水份有点大;面团发酵时间过长;醒坯时间过短;馒头开锅的问题以及面粉的质量问题。和面时水份有点大。和面水时一定要适当,同时考虑季节气温,冬季和面要软一点,夏季要硬一点。

发面时酵母放少了,或者发酵好后揉面时间过长导致。宣软的馒头做法如下:准备材料:面粉500克、温水(25-35摄氏度)250毫升、酵母粉2-3克 制作步骤:用125克温水将酵母粉化开 将面粉倒入面盆,中间扒个坑。

所以,馒头蒸出来发硬的主要原因就是面没有发好,不够蓬松导致的。

若发酵或成型后饧发时间过长。 这也是那硬馒头的原因。 发过头了。 解决的办法是: 再和点生面,加入发过头的面里再揉一次。 揉面要均匀,一般是3~5分钟,力气小的话就多揉会儿。

馒头包子蒸制时候出现僵死,导致口感无膨松是什么原因?

1、如果包子皮刚包紧了包子馅而没有再进行二次醒发就蒸制,会导致包子皮里的气孔又少又小,蒸出的包子就会口感硬,不松软。

2、包子在发面的过程中发的不够好,特别是时时间不够,这种状况蒸出来的包子,一定不会软 如果在制作工艺中机械问题。

3、馒头蒸的时间过长,蒸汽带来气压过大,导致蒸汽炉内和炉外气压不对等,在开盖瞬间,馒头无法承受外部的气压,迅速龟缩,导致馒头僵死。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

Fatal error: Allowed memory size of 134217728 bytes exhausted (tried to allocate 66060320 bytes) in /www/wwwroot/rlbq.com/zb_users/plugin/dyspider/include.php on line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