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投篮发力训练计划,如何提高篮球里投篮的力量?

2025-01-17 9:28:34 体育资讯 admin

篮球投球百发百中训练方法

1、投篮百发百中的方法如下:掌握正确的基本姿势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或略微超出肩宽。身体微微弯曲,放松自然。手握球,球与头、胸距离约为1只拳头左右。抬起手臂,将球抬至自己的眉毛或稍微超过头顶的位置。肘部微微向外侧展开。腕部稍微向内弯曲,将指尖放在篮球的中央。

如何提高篮球里投篮的力量?

俯卧撑练习:每组10-20 次。举哑铃练习:两脚自然站立,上体正直,挺胸抬头,两臂屈臂快举、慢落。下落时两肩打开,每组30-40 次。哑铃臂屈伸练习:两臂同时或交叉进行,上体保持正直,每组20-30 次。

加强手臂稳定性:采取站立姿势,持哑铃进行手臂举重练习,每组30-40次。下落时注意两肩的舒展,有助于提高投篮时的手臂稳定性。 锻炼手臂协调性:通过哑铃臂屈伸练习,可以选择同时或交叉手臂进行,保持上体正直,每组20-30次,以增强手臂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提高篮球投篮力量不仅需要良好的投篮姿势,还需要合理的训练计划。 过于强调力量训练可能会改变肌肉形状,并影响投篮的准确性,因此建议进行系统的力量训练。 投篮时应保持全身放松,双脚与肩同宽,下半身呈半蹲姿势。

增强握力和腕力的基础是提高握力。可以通过提重物的运动来锻炼,如提举重物等,这能为发展更强的腕力打下基础。 指卧撑是一种用十个指头着地进行的俯卧撑变种。它是提升握力和腕力的入门锻炼,坚持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 单杠悬垂是一种通过悬挂在单杠上来增强握力的方法。

篮球投篮力量训练怎么练?

篮球投篮力量训练主要集中在手臂和腰部核心肌群。因此,训练应着重加强这些部位的力量。 手臂力量训练方法包括:- 俯卧撑:每组10-20次。- 哑铃举重:两脚自然站立,上体保持正直,两臂弯曲举起重物,缓慢放下。下落时双肩打开,每组30-40次。

提高篮球投篮力量不仅需要良好的投篮姿势,还需要合理的训练计划。 过于强调力量训练可能会改变肌肉形状,并影响投篮的准确性,因此建议进行系统的力量训练。 投篮时应保持全身放松,双脚与肩同宽,下半身呈半蹲姿势。

上肢力量训练是投篮力量训练的关键,因为投篮动作主要是依靠上肢的力量。上肢力量训练主要包括俯卧撑、引体向上、哑铃推举等。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增强胸肌、三角肌和手臂肌肉的力量,从而提高投篮时的爆发力和控制力。

投篮的时候*要全身放松,双脚*分开与肩部同宽。下半身成半蹲的姿势。在投篮出手的时候双脚要象弹簧一样习惯的微微跳起,因为投篮时候的力量不仅仅取决与手部和腕部的力量,多数的力量来源与双脚。要练跳投的前提是要有扎实的定点投篮,等到投篮的手势成行以后在去练跳投。

加强体能训练:体能训练包括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无氧训练通常包括卧推、硬拉和深蹲,这些训练对于提高力量和身体的对抗性非常直接有效。建议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定强度的力量训练,以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的拉伤等问题。

篮球投篮力量训练方法

1、在打篮球投篮时感觉无力,常常是因为手腕和手指的力量不足。为了增强这些部位的力量,可以尝试以下训练方法: 手腕力量训练:- 坐姿,保持身体平稳,手掌朝上放在膝盖上。- 握一个适当重量的哑铃,以每两秒一次的速度做手腕屈伸动作。- 动作应尽可能大地活动手腕,同时保持手臂贴近大腿。

2、篮球投篮力量训练主要集中在手臂和腰部核心肌群。因此,训练应着重加强这些部位的力量。 手臂力量训练方法包括:- 俯卧撑:每组10-20次。- 哑铃举重:两脚自然站立,上体保持正直,两臂弯曲举起重物,缓慢放下。下落时双肩打开,每组30-40次。

3、将投篮力量分解为手腕、小臂、肱三头肌、肩膀和大腿等多个部位的力量,增强这些肌肉群是提升投篮力量的关键。 进行俯卧撑练习,这是增强手臂力量的常见方法。每天坚持做俯卧撑,并逐步增加数量,手臂力量将逐渐增强。 使用哑铃和杠铃进行力量训练。哑铃可以锻炼手腕力量,杠铃则适用于锻炼臂力。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

Fatal error: Allowed memory size of 134217728 bytes exhausted (tried to allocate 66060312 bytes) in /www/wwwroot/rlbq.com/zb_users/plugin/dyspider/include.php on line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