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马拉松,应从短距离和频繁的跑步开始,每天跑步1至2公里。随后,根据自身感觉逐渐增加跑步距离和减少频率。例如,当跑步距离达到20公里时,每周跑步一次,而其他时间也不应闲置。跑步的距离标准是体力刚好耗尽,但不应感到勉强。
1、要慢慢来,别让自己受伤。 先是5公里,再每周增加一些,平时每天3-5公里,周末略长些。 可以10-20公里。 保证比赛前,至少一次跑过30-35公里。步幅小些,频率快些。要控制心跳呼吸。让它能力消耗很少。大约比你全速跑5公里的消耗的1/10到1/5。 换句话说,根本不用大喘气。
2、长距离训练的方法:长距离跑(LSD)是初跑者必须掌握的,应按照轻松跑的节奏逐步增加距离,保持较低速度。未曾完成马拉松的跑者,应尝试以LSD训练中的速度完成马拉松。对于想要提高强度的跑者,可在LSD的最后3-5公里甚至10公里处逐渐提升速度,即以马拉松目标配速进行提速训练。
3、初学马拉松,应从短距离和频繁的跑步开始,每天跑步1至2公里。随后,根据自身感觉逐渐增加距离和减少频率,例如当跑步距离达到20公里时,每周跑步一次,同时确保在其他时间也不闲置。跑步的距离标准是体力恰好耗尽,但不要勉强自己继续跑步。 跑步时,控制好速度,标准是能够边跑步边说话。
跑步时不要低头,要抬头,双眼注视前方,这样才不会对颈椎造成伤害。双脚落地要轻快,“下脚”过重会增加骨骼负担,脚落地的时候,膝关节应该略微弯曲。后背应该保持挺直放松。身体前倾是因为身体稳定力量差,此时要尽量挺直,以使肌肉得到锻炼。
*跑马拉松的技巧如下:落地缓冲。在生活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有许多的人他们跑步都是是全脚掌着地的,而且落地时的声音也比较大。其实确的动作是在跑步时,腾空脚落地时要中位脚先着地,脚掌就不要着地。这是对于脚踝、膝盖的一种保护,防止骨膜炎的发生。摆臂。
跑马拉松时的小技巧:一,在跑时,上体微向前倾或正直。后蹬的力量较小,大腿向前上方的摆动比较低。从外形上看,蹬地后小腿向上摆的动作比长跑小些。脚的落地点离身体重心投影点较近,并且用全脚掌或脚的外侧先着地,再过渡到全脚掌,着地时应柔和而有弹性,腿应很好的弯屈、缓冲。
从短、频繁开始跑,例如每天1至2公里。之后根据自己感觉慢慢增加距离、降低频率,例如增加到20公里时每周跑一次(每周其他时间也不能闲着)。距离标准就是——体力刚好用完,不能勉强跑下去。跑的时候掌握好速度不能太快,标准就是——能边跑边说话。尽量做到全程匀速。
逐步加速:对于*参加半程马拉松的跑者,建议采取逐步加速的策略,将全程分为两个部分。前10公里以训练速度慢跑,最后5公里则逐渐提速至比赛配速。 跟随兔子:选择一个略低于自己目标配速的“兔子”(配速员)作为跟随目标。这样做有助于控制起跑速度,并在比赛后期保留体力进行冲刺。
设定目标:初学半程马拉松的新手应将目标设置在1小时50分钟至2小时20分钟之间。逐步增加训练量:鉴于初学者的基础薄弱,建议每周训练4至5次。当感觉能够承受更高强度训练时,再逐渐增加训练次数。控制训练距离:每周的训练总距离应保持在25至40公里范围内。
逐步加速:对于*参加半程马拉松的跑者,建议采取逐步加速的策略,将全程分为两个部分。前10公里以训练速度慢跑,最后5公里则逐渐提速至比赛配速。 跟随兔子:选择一个略低于自己目标配速的“兔子”(配速员)作为跟随目标。这样做有助于控制起跑速度,并在比赛后期保留体力进行冲刺。
长距离训练:在比赛准备期的最后六周,增加周末的长距离跑步,以增强耐力。同时,注意积累总跑步距离,确保训练量足够。 目标设定:对于*参加半程马拉松的新手,主要目标应确保完成比赛。随着经验的积累,可以在第二次尝试时追求更好的成绩。
第一个五公里 相对较慢的配速,以调整自身状态为主。千万不要一开始就用全力,不要被领先的人打乱节奏。匀速度过第一个身体疲惫期。第二个五公里 度过身体疲惫期后,根据自身状态适当提速,然后保持稳定的配速完成第二个五公里。在十公里左右按需补充水分和能量。
轻松跑:作为马拉松训练的起点,新手应该逐渐适应跑步,包括新跑鞋的感觉。保持轻松愉快的配速,逐步提高跑步速度和距离。 恢复跑:在高强度训练后,进行约45分钟的轻松跑,有助于身体恢复和新陈代谢。避免过度训练,以免产生过多乳酸,影响运动表现。
以下是一些建议:建立基础:在开始训练之前,您需要先建立自己的基础。这包括逐渐增加跑步的时间和距离,以及逐渐提高心率。您可以从每周跑步2-3次开始,每次跑步30分钟到1小时,然后逐渐增加到每周跑步4-5次,每次跑步1小时以上。增加里程:在建立了基础之后,您可以逐渐增加每周的跑步里程。
增加力量训练 在跑步训练之外,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可以适当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增强腿部、腰部和背部的力量。 赛前减量 在马拉松比赛前的三周,应逐步减少跑步训练量,给身体留出放松和休息的时间。比赛前两天应停止跑步,确保充分休息,以*状态迎接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