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一种急性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病程常具自限性。
对重症患儿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呼吸道梗阻、溶血性贫血、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危急情况,可应用皮质激素治疗。
这种异常细胞可能起源于T细胞,亦可见于其他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水痘、腮腺炎等,但其百分比一般低于10%。血小板计数可减少,极个别患者有粒细胞缺乏或淋巴细胞减少,可能与人体异常免疫反应有关。
EB病毒通过唾液飞沫传染。小儿潜伏期较短,约4~15天,大多为10天,青年期较长可达30天。一年四季散在发病,寒冷季节可能发病数增加,偶有流行发生。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感染所致。主要表现有乏力、头痛、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皮疹、异性淋巴细胞增多,轻度一过性肝功能异常。常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本病的大多能自愈。
本病是由EB病毒引起。EB病毒系由Epstein和Barr等在非洲儿童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细胞培养中*发现,属疱疹病毒群,是一种普遍感染人类的病毒,具有潜伏及转移的特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周围血液单核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血清中可测得抗EB病毒的抗体等。
1、分析:本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多呈散发性,人群感染率高,在我国约90%的个体为病毒携带者,多为幼儿时期感染,感染后EBV再补人体B淋巴细胞建立潜伏感染,受感染者称为终生病毒携带者。掌握“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知识点。
2、【答案】:A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的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3、【答案】:B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嗜异性凝集素阳性反应常在起病后第1~2周出现,第2~3周凝集素滴定度*,一般能在体内保持3~6个月或更长时间。
4、【答案】:B 考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特点。解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病多见于15~30岁,传播途径以口鼻接触为主,是淋巴细胞良性增生性疾病。
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1)发热:体温常在38℃~39℃之间,重者可达40℃以上。热型不一,一般持续1~3周,然后逐渐下降。虽高热,但中毒征象不明显。(2)淋巴结肿大:两侧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
6、提示感染性疾病:单核细胞数量增加通常与病毒感染有关,例如流感、疱疹、水痘等。这些病毒感染通常会导致单核细胞计数升高,而在细菌感染时,单核细胞计数通常不会发生变化。
本文摘要:谁知道关于世界杯的历史?〖One〗年第9届世界杯赛—主办...
哇!今天由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夺冠致敬中国女排〖2020关于电影...
天哪!今天由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梅西还有机会夺金球奖〖梅老七什么梗...
这也太突然了,我完全没想到!今天由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女排对阵...
2022年世界杯*冷门年卡塔尔世界杯小组赛中,沙特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