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锅怎么蒸馒头 多少分钟能熟(馒头怎么蒸得快一点)

2024-01-05 5:49:42 体育知识 admin

高压锅怎么蒸馒头、多少分钟能熟

高压锅蒸馒头蒸15-20分钟即可。用料:馒头适量、高压锅一个。做法:准备好馒头。馒头直接放在油纸上,也可用屉布。再把馒头放进高压锅,隔水蒸15-20分钟。关火后焖5分钟即可。

蒸馒头怎么发面快

1、可以用酵母粉发酵法,酵母是一种真菌,可以使面发酵得更快。

2、和面要用温水 酵母的发酵需要温暖的环境,所以在和面时*用30-40度左右的温水来和面,提前把酵母粉用温水化开,把酵母粉“激活”后再加入面粉中和面,可以有效加快发面速度。

3、将面肥和水混合,加入面粉中,揉成面团。 将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至原来的两倍大。 将发酵好的面团取出,放在案板上,加入适量的碱水,揉搓至面团光滑且有弹性。 将面团分成小块,做成馒头状,再次发酵。

4、但是为了是蒸制品有麦香味,采用老面发面。缺点是发面时间较的,可以加入酵母粉,让其与老面一起作用,提高发面的速度。一般是500克面粉加入5克酵母粉。可以在老面发面中按这个量减半加入。

怎么蒸馒头又快又好吃

1、蒸馒头时掺入少许桔皮丝,可使馒头增加清香。 - 蒸馒头碱放多了起黄,如在原蒸锅水里加醋2~3汤匙,再蒸10~15分钟可变白。

2、蒸馒头的做法步骤 步骤 1 先把一小勺白糖放入290克的36度温水中搅拌溶解,然后再将发酵粉加入搅拌溶解,静置10分钟或许更长时间,直到水面上产生一层绵密的泡沫,像卡布奇诺一样,这时说明酵母已经被充分激活。

3、南瓜去皮去籽切块上锅蒸熟,趁热碾成泥。将面粉发酵粉和晾凉的南瓜泥及水放入搅拌缸。启动机器合成面团、面团光滑后放温暖处发酵1个多小时。面团发至2倍大发面结束。

4、和面时可以加少量猪油,馒头会更白更香。冬天和面加点糖,能使面团快速发酵。蒸馒头时,如果面似发非发,可在面团中间挖个小坑,倒进两小杯白酒,停10分钟后,面就可以发开了。

蒸馒头是很耗时间的,那有没有快蒸馒头的方法呢?

1、先和面,我今天蒸的馒头里面加了粗粮(黑全麦粉)。加了大约有500g的黑全麦粉,因为这个属于粗粮,比较粗。所以必须得加些面粉进去,面粉和粗粮的比例可以是1:1,也可以面粉稍微多一点。

2、当然发酵不能过度,正常情况下,面团发酵到原来的2~5倍大就可以了,过度发酵不但会使馒头有酸味,也会在二次醒发的时候,酵母已经没有活性了,蒸制馒头的时候就没那么蓬松了。

3、方法如下:(1)蒸馒头时,如果面似发非发,可在面团中间挖个小坑,倒进两小杯白酒,停10分钟后,面就发开了。(2)发面时如果没有酵母,可用蜂蜜代替,每500克面粉加蜂蜜15-20克。

4、我的做法是,馒头做好后就上屉,放置20分钟醒面后,再开火蒸,这样温度慢慢上升,不仅馒头受热均匀,容易蒸熟,而且还能弥补面团发酵的不足。

如何快速蒸好馒头

但是,加热方法如果不适当,比如直接放在锅上烙,由于受热不均匀,只能变成皮硬内软的“烤饼”;要想得到暄松的馒头,必须请高温蒸汽来帮忙。当人们把揉好的生馒头放进蒸笼以后,高温蒸汽很快把馒头包围起来,从四周给馒头均匀地加热。

蒸馒头5个诀窍:酵母必须有活性、酵母要激活、和面加猪油、馒头胚要二次发酵、馒头要开水蒸。酵母必须有活性 对于不经常蒸馒头的朋友,买一袋酵母要用好几次,有时候隔几个月才蒸一次,这样酵母就有可能失去活性。

正确做法是开水蒸。水烧开后,锅里的蒸汽比较多,温度高,能让馒头里的气体迅速受热膨胀,馒头的个头不仅大,而且非常膨松,和面包一样。

(5)蒸出的馒头,如因碱放多了变黄,且碱味难闻,可在蒸过馒头的水中加入食醋100-160克,把已蒸过的馒头再放入锅中蒸10-15分钟,馒头即可变白,且无碱味。

蒸馒头要凉水上锅 蒸馒头想要暄软好吃,一定要凉水上锅,如果热水上锅的话,蒸出来的馒头暄软度肯定不够好。凉水上锅,水温从低到高的升温过程是对馒头胚子的二次醒发,二次醒发后的馒头蒸出来暄软度非常好。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

Fatal error: Allowed memory size of 134217728 bytes exhausted (tried to allocate 66060312 bytes) in /www/wwwroot/rlbq.com/zb_users/plugin/dyspider/include.php on line 39